台南孔子廟
台南孔子廟於清朝修建明倫堂、名宦祠、鄉賢祠、文昌祠、土地祠、禮門、義路、泮池。康,外以大成坊及圍牆為界,自此孔廟規模大體具備。清乾隆14年(1749)巡台御史楊開鼎移名宦祠、鄉賢祠於大成門旁(原文昌祠、土地祠);崇聖祠左右置禮樂庫、典籍庫(原六德齋);廢六德齋、六行齋、獻官齋舍、庖湢所。移土地祠於明倫堂前(原六藝齋),文昌祠於明倫堂後(原龍亭庫);文昌閣後新建訓學廨,增建大成坊成一對,更於大成坊外置泮宮坊。
清乾隆42年(1777)知府蔣元樞三度大修孔廟,又在東大成坊外另建了泮宮坊為石坊,重建櫺星門、文昌閣,新建學署於聖殿右海東書院舊址。這個階段可說是台南市孔廟的極盛時期,「左學右廟」、「前殿後閣」規模臻於完整。
日治時期,孔子廟曾多次被移作其他用途,例如日軍屯駐所、公學校校舍等。直到日大正6年(1917)才由台南仕紳出資,解體復修。可惜文昌祠、朱子祠、櫺星門、學署皆因地震圮倒,不再重建。日治時代之後,原孔子廟「廟學」制度的功能也逐漸喪失,變成一座集合民間信仰及儒教之建築。光復後,孔子廟受到第二次大戰波及,嚴重受損,戰後初期台南市政府才分批修建。如今台南孔廟的形貌是民國74年(1985)歷經四年的時間大幅修建完成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