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華寺


台南法華寺在竹溪北岸,為台南市四大名寺之一,與開元寺並稱為臺南兩大古剎。原為明鄭遺老李茂春的故居。明永曆18年 (西元1664年),李茂春追隨明鄭軍隊及宗室由廈門來到臺灣,寓居於「夢蝶園」,終日誦經養性,生活灑脫飄逸。李茂春去世以後,茅舍被僧人們改為陶瓦,規模略加擴大,更名「準提庵」。清康熙23年(西元1684年),知府蔣毓英籌資建寺,改名「法華寺」。


康熙47年 (西元1708年),鳳山知縣宋永清鑑於火神崇祀的重要,在重修時,便把前殿改為火神廟,中殿供奉大士,後院另設禪房,並將佛寺取名為法華寺。乾隆29年 (西元1764年)法華寺已成為府城的名勝,臺灣知府蔣允熹為了使人能在這裡陶情養性,特別加建圍牆。翌年,又在寺前挖了一座可以供端午節競渡的大池塘,命名為「南湖」,因形像半月,所以也叫「半月池」,池的南邊還建了一幢榭臺叫「半月樓」。此後,「法華夢蝶」成為府城勝景。民國34年,臺海光復前夕,台灣遭受盟機轟炸,法華寺的大雄寶殿、南極殿、天王殿等都被炸毀,只剩關帝廳、功德堂、納骨塔、及聚賢堂前橋亭和庭院等尚稱完好。光復後參考原格局形式重建。因它的歷史意義深遠,規制也依舊遵循傳統,所以仍列為三級古蹟。